阴雨阻耕期,麦播如何破局?茹振钢:霜降种麦正当时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句在中原大地上流传千年的农谚,曾是指导小麦播种的黄金法则。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句古老智慧正面临挑战。近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进行小麦抗湿晚播栽培技术培训时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句在中原大地上流传千年的农谚,曾是指导小麦播种的黄金法则。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句古老智慧正面临挑战。近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进行小麦抗湿晚播栽培技术培训时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
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场关乎来年饭碗的无声博弈,每年都在上演。主角是亿万粒小麦种子,而它们的命运,往往悬于播种者对“时机”二字的理解。许多人将这份理解寄托于祖辈传下的农谚,或是日历上某个看似神圣的节点。
“寒露到霜降,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这句农谚在北方麦区传了一代又一代,是老辈人用收成换来的经验:寒露到霜降这20多天,是冬小麦播种的“生死线”,早了易旺长受冻,晚了出苗率低、灌浆不足,来年夏收大概率要打折。如今10月15日,已是寒露入节第8天,往年这时的
今年秋收,不少老农发现地里的小麦比往年播得晚。村头的王老汉蹲在田埂上念叨:“寒露牛不闲,种麦日夜忙,这回节气过了半月,种子才刚入土。”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背后藏着好些值得琢磨的缘由。
“寒露到霜降,抓紧种小麦,再晚大减产”,这是古人对冬小麦播种时间的经验总结,一般情况,我们都是以这个时间节点来播种小麦的。并且,从节气来看,寒露到霜降节气这段时间就是小麦播种的最后时间了。只要错过了这个时间,小麦就到初冬时节播种,那小麦出苗率,小麦生长周期都达
山东、河南那边,九月的雨就像是从天上往下倒一样,没个停的时候。地里头的泥,软得跟和稀泥似的,别说铁牛了,人一脚踩下去都拔不出来。
这几天的连阴雨可把咱种地人愁坏了。眼看着10月23日霜降就要到了,地里的玉米还泡在水里,这季小麦可咋办?老话说"霜降前种麦正当时",可今年这情况,真要照老规矩办,怕是要吃大亏。
“秋分不出雨,寒露不凉根”,但今年的秋分过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新疆等小麦主产区,却被连绵阴雨笼罩。玉米、花生在田间泡水发霉,秸秆上病菌滋生,土壤中虫卵潜伏……这种罕见气象条件,正为即将到来的冬小麦播种埋下隐患。
时光荏苒,进入10月初,秋分节气过后,24节气第17个节气,“寒露”节气在即!据悉,寒露是秋季第5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至黄经195°,每年10月7-9日交节,2025年寒露节气时间为10月8日8时40分……
乡亲们,最近咱麦农的可得乐坏了!前阵子还琢磨着小麦价能不能稳点,结果一夜之间就 “大红” 了 —— 收粮的地方齐刷刷涨价,一片翻红的行情,这涨势来得比啥都猛,手里有麦的都偷着高兴呢!
在黄淮冬麦主产区,流传着一句古老的农谚:“种麦不怕早,就怕卸耧雨”。所谓“卸耧雨”,特指小麦播种结束、卸下播种耧具后短期内出现的降雨。这句农谚并非古人的主观臆断,而是千百年农耕实践与自然规律碰撞出的经验结晶,其背后蕴含着土壤物理特性、种子萌发机制、作物生长节律
秋分,如一位优雅的信使,迈着轻盈的步伐,悄然来到了这片广袤的大地。她用温柔的双手,轻轻拂去夏日的燥热与喧嚣,为世界披上了一层金黄而宁静的纱衣。她用丝丝缠绵的雨水滋润滚烫的大地,此时的田野间,一场与希望和未来有关的农事盛事——种麦,正紧锣密鼓地拉开帷幕。而那些流
凌晨2点19分,城市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乡村的狗偶尔吠两声,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就这么悄没声儿地来了。打开手机看日历,才惊觉这一天太阳正好踩在黄经180度的线上,把地球赤道照得直直的——全球各地的白天和黑夜,今儿个都是整整12小时,连北极南极都没了极昼极
咱们种地也得跟着天气变通才行。2025年最好的播种时间要比往年推迟一周左右,这可是专家们根据最新气候数据推算出来的。具体来说,北方地区最好在9月15日到30日之间播种,中原地区在10月5日到20日,南方地区可以等到10月底到11月初。
播期直接决定苗情。播种早,冬前易旺长,冬季冻害重,易形成春季弱苗而减产;播种过晚,易导致冬前分蘖少、或出现“一根针”“土里捂”的弱苗田。因旱地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少,若遇春旱则无法有效培育壮苗而减产。因此,应根据当地气温适期播种,谨防抢墒早播。旱地小麦适播期为日均
农业专家一到现场就发现了问题:“整地质量不过关,播种再精细也难高产!”这话点醒了在场许多种植户。原来,直接播种省时省力,但关键步骤做不对,亩产1200斤就成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9月8日,一场秋雨刚下过,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整理一新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潮湿而温热的气息。
9月8日,一场秋雨刚下过,长武县旱作小麦育种试验中心,整理一新的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潮湿而温热的气息。
在广袤的麦田里,老一辈农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往往通过简短的口诀代代相传,成为种植高产的“秘诀”。今天,我们通过一位种植小麦三十年的老农张大爷的分享,来学习四句高产口诀。张大爷来自黄淮平原主要麦区,他种的麦子连年高产,亩产常超六百公斤。这些